中文域名:鄂托克旗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政务

弘扬蒙古马精神·身边的榜样 || 奥宝峰:奋斗在精准扶贫的路上

发布日期:2020-07-01    来源:鄂托克旗文明办    责任编辑:

每个人的一生,

都如同窗外的夏花般绚烂。

默守三尺讲台的老师,

不忘初心,无私奉献,

让园中之花璀然绽放;

救死扶伤的医生,

不忘初心,无怨无悔,

让生命之树常青;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不忘初心,辛勤劳作,

让稻穗金黄饱满。

而作为扶贫干部的我,每天面对的是下乡、帮扶、走访等等繁杂的工作但正是于平凡中、于细微处,为群众做好“小事情”,解决“小问题”,才助推着社会“大和谐”。“我是脱贫攻坚的一线人,我奋斗在精准扶贫的路上。”奥宝峰自豪地说。


2018年的5月,除去鄂托克旗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干部的工作身份外,奥宝峰又多了一个新的名字---“驻村第一书记”,相信现在大家对于这个名称都不陌生。乌兰镇察汗淖尔嘎查位于乌兰镇东18公里,辖三个牧业小组,一个农业小组,有户籍243户531人,常住人口123户312人。少数民族322人,残疾40人;总面积31万亩,拥有天然草牧场29.5万亩,林地120885亩,全嘎查有3户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刚到村里,他每天晚上都睡不着,一是茫然,二是犯愁。全嘎查还是以传统的种养殖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薄弱,集体经济更无从谈起,且有1700亩集体土地还存在由来已久的纠纷。全面奔小康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一个不能掉队,这份责任如此沉重,如何才能让察汗淖尔父老乡亲的腰包鼓起来?成为他为之奋斗的目标。

记得当他第一次走进水利队困难群众刘文清的家中,看到寒碜的家境,凌乱的居室,窘迫的生活时,他的心猛地一颤。通过走访后,了解了他的具体情况。54岁的刘文清,一直单身,与父母一起生活,2014年、2015年与他相依为命的父母相继离世,且母亲生前病重医疗开支大,让本就贫寒的家庭背负了一笔外债,加之家中没有通生产、生活用电,发展种养殖困难重重。刘文清干脆破罐子破摔,毫无生活的斗志与决心。为了能让他早日脱贫致富,奥宝峰多次与他坐在坑头上交心谈话,疏通了他思想上的顽疾,动员他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寻找新的谋生出路,实现自力更生、自立自强。在奥宝峰的积极引导下,刘文清逐渐打消了“等、靠、要”的消极思想,主动利用自身能力积极谋生。可喜的是,这位刘老哥一步步走上了一条致富的康庄大路。2015年他种8亩地,收入1688元,被纳入国家级贫困户,2016年他种13亩地,收入6515元;2017年他种22亩地,年底收入12676.65元;2018年种22亩地,并在村集体经济的养殖场打工,收入15662.1元;2019年种地22亩,加上打工所得及入股分红等,年收入达到了40646.4元。这是一组具体的数据,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段致富奔小康的绝美佳话。每每相见时,刘老哥总是要握紧奥宝峰的手,道一些感谢的话语,他的眼中总会闪现出些许的泪光,“我想,他是把我当作了他的兄弟,这是开心的泪水、幸福的泪水。此时,我的手握地更紧了,同时依偎在他身旁,只希望他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感受到美好生活的灿烂,这感觉,似亲人一般,温暖人心。”奥宝峰笑着说。



“输血式”扶贫终究不可持续,“造血式”扶贫才是长久之计。利用驻村办公时间,对于全村所有农牧民,他做到了家家落、户户到,在分析了每户农牧民收入情况,特别是一些困难群众致贫的原因后,他发现有些家庭是因病、因残致贫,用政策兜底一兜了之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是要发展产业,要有增收渠道才行。经过与村“两委”班子的一番细致探讨,利用自有1500亩集体草牧场和1座水库,以及200亩免耕苜蓿水浇地等有利条件下,在充分调研、实地参观学习的基础上,成功将具有出栏周期短、成活率高等特点的欧洲雁养殖引入察汗淖尔,并以村集体的名义成功注册了鄂托克旗绿洲农牧业有限公司。这一刻起,察汗淖尔的父老乡亲有了属于自己的村集体经济,不仅可以当农牧民,还可以当“股民”,拿分红。2019年里,我们察汗淖尔嘎查养殖欧洲雁规模达到2000只,其中归嘎查集体所有的有1000只,刘文清入股300只,农牧户入股700只,年底全部出栏,嘎查增收50000元,刘文清增收15000元,农牧户增收35000元。



有人说,扶贫很苦。不可否认,确实很苦,多少次困到倒头就睡,多少次逼迫自己从温暖的被窝里起床,多少次下大雨去走访仍然住在土坯房的农户,多少次过了凌晨还在挑灯夜战,多少次整夜整夜蹲守在欧洲雁的养殖棚里,不停驱赶着蹿堆的雁群,生怕踩坏了,压坏了……但是,过了这个时期就会觉得前方是充满希望的,前途是光明的,辛苦是值得的。群众脸上的笑容真诚地打动着他,看着他们靠自己的勤劳双手、政府的扶贫好政策一步步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看着他们房子变美了、心情变好了、票子越来越多了,心里像吃了蜜一样香甜。

巴音温都尔队的阿拉腾萨楚拉,是内蒙古大学的一名在校大学生。初见她时,正赶上她母亲出事入狱。家里留下还在读大学的她和80多岁高龄的姥姥,一边是未完成的学业,一边是耄耋姥姥身体大不如从前,生活需要有人照料,全家的沉重负担一下子落在了这个小女孩身上。看着本该是烂漫花季般的阿拉腾萨楚拉脸上却有着不与年龄成正比的惆怅与无奈,奥宝峰的心好像被什么扎了一下。他深深的意识到,阿拉腾萨楚拉的不幸需要我们更多的人性关怀!因此暗下决心,一定要竭尽全力来帮助她们一家!一边鼓励她安心返校减轻思想包袱,一边帮她协调镇里的敬老院,将老人安全送到了敬老院。随后,又跑教育局,在2019年里为其申请到了一笔4000元的教育扶持资金。寒假归来,阿拉腾萨楚拉主动申请要到村嘎查的欧洲雁养殖场帮忙,以回报反哺社会对自己曾经的关爱与帮扶。工作之余,阿拉腾萨楚拉会与奥宝峰畅聊她毕业后的打算与计划,并会对发展村集体经济提一些中肯的建议与意见,一幅美好的憧憬与未来尽显眼前,“看着久违的笑容再次绽放在这张充满朝气的脸庞上,我也油然而生一种满足感和欣慰感,这就是我的漫漫精准扶贫路,扶贫工作,脚下有泥,心中有情。”奥宝峰高兴的说。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群众是阅卷人。我们的工作做得怎么样,老百姓的反映是最真实、最直观的。庚子年新春佳节走访慰问时,每到一户农牧民家中都会听到这样的话语:“村里通上电,打起了井”“我们农牧民也可以当‘股民’拿分红”“还搞了欧洲雁的养殖产业,这是察汗淖尔几十年来不曾有过的大变化,我们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群众对我们扶贫工作的认同是我坚定产业发展的信心。 ”奥宝峰自信的说。                    

据奥宝峰自己说:在察汗淖尔的七百个日夜,是他人生最难以忘却的记忆。《阿甘正传》里说“人生很长,只要胸中有梦,努力就有希望。所谓青春,就是无惧未来。”这是我看过对关于青春最好的描述。它告诉我,作为年轻人,心中一定要有梦想,而有了梦想之后就要去追逐,满怀激情的去追逐,在逐梦的过程中,无惧前方的任何困难。正是这一段难忘的扶贫经历,历练了我一股积极昂扬的精气神,扎扎实实扑下身子,在嘎查里,在群众家中,了解、感受和一线扶贫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变化,我丰富了自己的阅历、磨练了自己的意志、提高了自己的本领、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能够参与扶贫攻坚工作,在与农牧民的一次次接触中,虽然并没有给他们带去万贯家财,也没有轰轰烈烈的感人故事,但在柴米油盐与鸡毛蒜皮中,却服务了他们的生活,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和期盼,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我心里感到有满满的充实感、成就感和获得感。

扶贫路上无逃兵,这是时代对我们每一个扶贫干部的考验,也是扶贫干部发扬尖兵优势,发扬扶贫精神,让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在扶贫一线,让脱贫福音响彻鄂托克的村村落落。江河解冻,大地回春,目光所及,将是伴随着新春而来的新天地,放眼观之,将是扶贫者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身影,让我们怀着出征决胜的誓师豪情,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让更多更美的故事响彻鄂托克草原!